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
第一次到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參館,這次是為了一個良渚文化特展"璀璨"
一開始進去就先了解一下,為何此博物館命名為"十三行博物館"
剛好館內也為此做了一些設展,讓第一次"十三行博物館"的人能夠多多了解
館內的展示從影片到互動都讓你了解十三行博物館的由來
一切都要從發現十三行遺址空軍少校所搭乘的飛機開始
到發現十三行人生活形態、鐵器文化與陶土等十分豐富的各種文化內涵
推測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
上圖是十三行片廠

除了展示十三行博物館由來外,它的外型是以海與山的構想組合而成的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2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3
上圖是水混凝土建築象徵山型,側邊的兩道高牆直指觀音山上的大坌坑遺址
(不過這我沒有拍到)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4
外觀的建築物體也是象徵海的流動或是鯨魚的條紋而構思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5
上圖外觀的樓梯代表的是海的波動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6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7
在這塊土地中,地底下第三層就是十三行文化所在地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8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9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0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1
發現十三行考古模擬情況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2

好了,言歸正傳回到我們為此前來的專題特展"璀璨"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在距今約5300年到43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文化
分佈於浙江杭州餘杭的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所在
良渚文化主要是以玉禮器、大型祭壇、城市三個物質型態和神權、王權、古禮三項非物質形態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3
上圖是從反山遺址M12號墓發現的神人獸面組合圖像,此圖像被視為良渚人崇拜的神徽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4
上圖中是良渚人的家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7

剛好簡介中提到良渚居民在平地上建造房屋,地面為夯土層
屋子的牆是由木骨泥牆所構成的,屋頂為人字形坡,房間為5~20平方公尺的矩形空間
顯貴的人居所和墓地常用大量土方堆積而成的高臺,可遠離水氣的功用也可顯出高貴者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5

此特展展示很多以玉器、陶器、石器及有機物質,有機物質有展示出靈芝與炭化稻米
圖中最右下角黑黑的就是「炭化稻米」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6

玉器的我最愛就是玉龜、玉鳥、玉三叉形器、刻紋玉勺、玉牌飾
它們的玉質料、造型、紋飾與前期文化差距很大
其中的圖案花紋雕琢說明了當時的工業水準,在良渚文化墓葬是以「玉殮葬」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8

石器在良渚文化時期用的很發達,不管是磨光、穿孔技術都已是很精良發達
而這些石器都運用到石犁、石錛、石鐮...等十足展示出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階段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19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20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21
上圖有可愛的豬陶偶

陶器多以泥質黑和夾砂黑陶為主,少量夾紅陶和泥質紅陶
陶器中的刻紋也是有很多種類,有拍紋、圈印、劃紋、條紋、動物紋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22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23

看完了特展,來到四樓「時光空橋」,中間走道是以透明的設計
可從上往下俯視下方的景觀!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24

來到十三行博物館不可不知的鎮館之寶就是「神秘的人面陶罐」
陶罐的腹身是以人面的造型,眼、眉、耳、鼻、口都清晰可見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25

十三行人墓葬的方式為屈葬,都是背向觀音山,面向台灣海峽而葬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26

位於十三行博物館旁的八里污水處理廠,經過彩繪感覺更加與十三行博物館相連
但我想在蓋此污水處理廠時應該有很大的爭議,更重要的是蓋在這遺址之上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27

十三行博物館西南側是台北港

看完了特展與介紹十三行博物館的內容,準備前往故宮看另一個特展「聖地西藏」
其實十三行博物館的外觀環境還蠻大,也很漂亮
只是太陽很大加上還有下個行程所以也沒有多加逗留太久
有機會還是會再去參觀參觀,果然要在非假日去才好,沒有人擠人的困擾!

十三行博物館與聖地西藏-28

「聖地西藏」有很多西藏的物品與擦擦,當然不可缺少的就是上師神話故事
解說員說起其中一個故事是說的「毘瓦巴像」故事
毘瓦巴是位大肚又愛喝酒的上師,某天正中午時毘瓦巴來到印度某家酒館
因為愛喝酒的毘瓦巴把酒館裡的酒喝完,正當店家請求毘瓦巴付酒帳時
毘瓦巴卻說他沒有錢可付,靈機一動的他看到桌上的太陽影子
便拿起金剛橛往桌上一刺,說如果太陽移動這條線我就付酒錢
經過幾天,太陽遲遲不西下,尚不知毘瓦巴在城中的王侯看到此情形變開始緊張
因此便開始查明原因,得知毘瓦巴因欠下酒館的酒錢拿太陽作為抵押
王侯得知便立刻請人去幫毘瓦巴付酒錢,並懇求毘瓦巴恢復太陽運作

「聖地西藏」主要的上師為無我佛母、毘對巴、劄瑪日巴、阿對都帝、札巴堅贊
也是此次參展的佛像

除了神像外最多的就是「擦擦」,什麼是「擦擦」呢?
“擦擦”是藏傳佛教模制泥佛像的藏語音譯,源自梵語,意為"複製"。
於古印度北方方言,西藏至今仍沿用此語
擦擦一詞意為一種用凹型模具,捺入軟泥等材質,
壓製成型脫范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像、佛塔,絕大多數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壓製成型
原初,擦擦一詞僅用於表示佛塔,後來才衍生出佛像,藏地習慣專稱浮雕者為擦擦。

說完了什麼是擦擦,還有一個也是西藏原有的名稱「唐卡」
“唐卡”多作為修行觀想或禮拜弘法佈道用,也是一種卷軸畫
主要是絲絹綢緞爲材料,用刺繡、編織、拼貼或套版印刷等方式製作
或是用顔料在畫布上直接繪製。

除了這些當然還是佛像最讓人感到興趣,像是有些「積光佛母像」是騎豬
「雙身像」就是一男一女二人緊貼著身體,但個有不同的意義
母親是代表智慧,父親代表的是慈悲

銅鎏金六臂「大黑天像」身體短小,腳踩著人(不知是人還是妖)
火焰形髮髻中纏繞蛇,手中分別持骷髏珠、嘎巴拉碗、鉞刀、象皮等
當然他的型式有很多,也有沒有拿那麼多法器

另一尊佛像是「大威德金剛」有著牛頭的神
聽解說員說在祂快圓滿修德正果時,卻被偷牛的人砍下頭,因此非常生氣
眼前看到牛就把牛頭砍下裝在自已的頭上,形成這樣恐怖的模樣
也變成了到處殺人的惡魔,為了結束這場大屠殺
一群虔誠的民眾,向智慧的文殊菩薩祈禱,文殊菩薩告訴他們:
這項要求已經超越祂大慈大悲的能力範圍,若要克服如此強大的怒火
只有讓這股怒氣重新轉世,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所以文殊菩薩就把自己變身成為「威羅瓦金剛」,即「忿怒金剛」
也就是「閻曼德迦」(亦稱大威德明王)。這位明王的中間臉是具有忿怒相的水牛頭,還有7個忿怒相和頂上有文殊菩薩的原形面容。

還有閻王的化身,「閻摩像」有著龍頭人身的模樣,總之有好多我讓為好可愛的神像喔!

宗喀巴大師訂定規侓身為上師傳教著必須穿藏服,以免有心人到處行騙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嗄巴拉碗」它是用高僧的頭蓋骨所做成的
另外還有一個也是用人的腿骨製作成的「脛骨號」
西藏的神話故事實在很多又很有趣,就這樣聽解說員講解1個小時多
媽跟老弟都在裡面找位置休息偷睡覺,不過還好我遇到了好的解說員

 延伸閱讀:
道果祖師毘瓦巴傳(yahoo blog)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大威德金剛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i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